👋 哈囉,我是 Hikingbook 的政祥!這是這個月的《成長 Growth》文章。
2019 創業至今,每一天我都在思考成長,個人的成長、團隊的成長、公司的成長。我將我的所思所學所做,寫成了《成長 Growth》,分享 5 年創業淬鍊出來的經驗,協助創業家、企業家、自媒體、上班族、學生,不論在事業或者人生上,都能夠持續地快速成長。
訂閱《成長 Growth》,即時收到最新文章,讓我們一起成長。
不久前,Hikingbook 的其中一位夥伴,在公司群組分享了他做完用戶訪談後,從用戶處得到的回饋,其中包含了針對某個功能權限的更動。考慮到現在隱私權意識的高漲,這位夥伴認為這是一個值得提出讓大家討論的議題。在這討論的過程中,我提出了一個需要取得更多資料的問題,我的夥伴思考了一會後問:「這資料該如何取得?」,我當下提供了一些方向,並在事後針對這個策略的下一步,與夥伴進行了一次更深的討論。在這過程中,我意識到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清楚了解一個策略的生命週期,以及該如何有效的讓一個策略往前走,這樣一個解決問題的能力,是我在創業這 5 年中,針對公司的成長策略,不斷地閱讀、請教與上課,並持續與共同創辦人討論,從實務中累積出來的能力。在這篇與下一篇文章,將與大家分享我認為一個成功的成長策略必須經過的生命週期,如果你是決策者,當你了解並按部就班地執行策略的生命週期,將能更有效地在早期評估策略的效益與策略的執行;若你不是決策者,也能夠有效說服決策者提供資源,採取行動。
成長策略的生命週期:誕生、驗證、執行
一個完整的策略一定會經過 3 個階段:
點子:策略的點子來自於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,你認為能夠解決或者改善此問題的想法,便是此問題的策略,因此策略的廣度與深度,與問題高度相關,如何正確地定義問題,是產生好策略的重要關鍵,這就是為什麼會有這句名言:「問對一個好問題,往往比得到答案更有價值。」
驗證:一旦有了對於問題的策略,接下來要評估與驗證此策略的可行性與有效性。在誕生的階段,可以只屬於思考上的辯證,但從這階段開始,你必須投入一些資源才能有效地驗證,並且投入資源的程度會與策略的影響程度成正比,與你的風險耐受程度成反比,亦即策略影響力越大、風險耐受度越小,就需要投入越多的資源來驗證,以確保執行策略的結果是真如你所想的模樣。因此,若你有著「nothing to lose」的決心,甚至可以跳過驗證階段,直接執行策略。
執行:你已經投入一些資源,驗證了一個高機率可行的策略,接下來就是策略生命週期的最後一階段,也是最困難的階段:執行。再厲害的策略,沒有強大的執行力,終究會失敗,因此好的執行策略與執行團隊,將會是成敗關鍵,這部分將會在下一篇與大家分享。
策略驗證讓你更有信心地冒險
如前述所說,驗證策略是需要投入資源的,亦即會提高成本,那為什麼還需要先驗證策略,再去執行?就算驗證成功了,但執行仍有機會失敗,不是嗎?所以直接執行更快速不是嗎?是的,策略驗證無法保證成功,表面上拖延了策略執行的時間,但實際上你能透過驗證策略,能夠在前期快速地趨吉避凶,讓你更有信心地冒險,加速成功的機會。
效法他人過往成功的策略,是一個很有效的策略,但在《世上沒有最好的成長策略,只有天時地利人和的策略》提到:一個別人用很有效的策略,不見得在你身上就會有效,因此盲目執行,成功你會覺得是自己厲害,失敗會覺得是策略有問題,但實際上,成功是好運,失敗是你的問題,而非策略問題。因此在挪用前,你必須驗證在你身處的狀況下此策略仍是有效的,來提高成功的機率,避開失敗。另一方面,有些策略的影響性很大,當執行下去後要改回來是非常困難的,如:商業模式從一次買斷改成訂閱制,這樣的策略若沒有足夠的驗證就執行下去,將會是一場不可收拾的災難。
如果你不是決策者,你要說服決策者採納此策略,那麼策略驗證絕對是決策者同意的必要條件,策略驗證讓你有說服力。
策略驗證的 3 大方向
驗證策略是資料導向決策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,在《如何擬定更好的成長策略?從「資料導向」決策開始》提到資料正確性是整個資料導向決策過程中的關鍵,若沒有小心謹慎處理,很容易變成「垃圾進,垃圾出」的狀況而不自知,造成錯誤的決策,引發後續一連串的災難。因此,資料來源會是策略驗證最核心的一部分,我們可以根據取得的成本與信度分成 3 大資料來源:第三方資料、受眾想法與受眾行為,現在就讓我們一探究竟。
第三方資料
成本:★☆☆
信度:★☆☆
適用於通用常見的策略,如:MGM、燒錢搶市等,利用你所能取得的管道,網路、AI、人脈等,取得能夠佐證此策略有效的資料,資料來源的公信力越高、越多具有公信力的人提到相同的策略,那麼可信度就越高。在使用第三方資料時,務必要注意這些資料是在怎樣的時空背景與脈絡下產生的,才有機會進一步了解其策略成功或者失敗背後可能的原因。
不論這些資料是多困難取得,透過第三方資料來驗證策略,所要投入的資源都是 3 個裡面最少的,整體可信度也是最低的,原因是這些資料都與你自己無關,都是在當時成功的,不是相同的時間、相同的產品、相同的人事物,因此再多的第三方資料,都難以強力支撐「你現在去執行這個策略會有效」的論點,只能強化這論點「這個策略確實對於那些人在當時有效,對我們可能也是如此」。因此,對我而言,除非後 2 個策略確實有執行上困難或者成本考量,否則至少都該以後 2 個策略來做驗證的依據,第三方資料則是用來強化這個策略是否需要更多驗證這件事,畢竟需要得到可信度更高的驗證,就必須投入更多資源。
受眾想法
成本:★★☆
信度:★★☆
如果用經濟學來比喻,第三方資料如同總體經濟,可以提供你大方向、整體性的輪廓,那麼受眾想法就是個體經濟,具體了解每一個受眾對於這個策略的想法,歸納出結論。所謂的「具體了解每一個受眾對於這個策略的想法」並非直接了當的問受眾「你覺得這個策略如何?」,而是利用策略背後的假說,精心設計受眾可理解且能回答的問題,透過他們的回覆,洞察他們真實的想法,歸納結論,驗證策略。
了解受眾的想法有 2 種做法:質化訪談與量化問卷,2 種做法可以都執行,可以增加信度,正確順序是先訪談而後問卷,若反過來可能會無法得到有效結論(這是市場調查的專業範疇,如大家有興趣,留言讓我知道,未來可針對此主題與大家分享)。
照理說,直接了解受眾想法,可信度會很高,然而,實務上,你會因為執行手法或者想探討的問題而難以得知他們真實的想法,即使透過專業市調人員盡可能避開了所有訪談與問卷的誤區,降低執行手法產生偏誤的機率,並且增加了問題的精確度。主因是想法與行為會有程度上的差異,並不是說受訪者說謊,而是在這樣情境下,他們會易於給出直覺反射性或者普世價值性的答案,舉例來說:「你是否會為了增加戶外安全,而付費?」,很容易得到的回答是「當然,畢竟安全是很重要的事情」,但當你推出這樣的產品與服務時,可能市場上並不買單。另一方面,有些問題是無法透過詢問的,如:願付價格問題,因為這就是人性,會盡可能以最低成本取得最高價值。因此,當要用了解受眾想法來驗證策略時,必須格外謹慎。
受眾行為
成本:★★★
信度:★★★
行為是最真實的語言,因此透過行為所產生的資料來驗證策略,可信度將會是最高的,但其執行成本也是最高的,必須盡可能將想法變成實際受眾可以體驗到的東西,這也是A/B測試(A/B testing)與最小可行性產品(Minimum Viable Product,簡稱 MVP)背後的概念。
A/B 測試(A/B testing)
是一種比較兩種不同版本(A 和 B)的方法,以確定哪一個在特定指標上表現更好。通過隨機將用戶分配到兩個版本中,分析各自的效果,從而優化產品或服務。
最小可行性產品(Minimum Viable Product,簡稱 MVP)
指具備最少功能但仍能滿足早期用戶需求的產品。通過快速發佈和收集反饋,企業能夠在降低風險的同時進行產品迭代和優化。
這個驗證策略,最困難的點在於如何以最低成本有效地執行,畢竟如果做出完整的產品,那就是直接執行策略,而非驗證策略了,因此最關鍵處有 2:
找出最核心要驗證的想法與策略,將最核心的部分盡可能貼近未來實際的樣子,其他部分則在可接受範圍內以最低成本方式完成,例如:上述所提的願付價格問題,如果這是一個尚未上市的全新產品,可以在能完整控制的通路上以不同訂價策略來測試。
最核心的想法在驗證時有多貼近未來實際的樣子,若不夠貼近,那這樣的驗證將會無效。
雖然執行成本很高,然而一旦驗證成功,可以大幅減少驗證與真正執行策略中間所需要花費的資源,並且正式上線後,有高機率會得到如你所預期的結果。
選擇驗證策略的準則:策略影響力與你的風險耐受力
3 個策略驗證的策略:第三方資料、受眾想法、受眾行為,該如何選擇呢?首先,這 3 個策略是可以一起使用的,建議從成本由低到高執行,如此能夠以低成本方式篩選策略,並且每過一次驗證,策略的有效性就愈高。然而,在執行資源有限的情況下,若只能選擇一個方式來驗證,則選擇準則就是待驗證策略的影響力與你(決策者)的風險耐受力,策略影響力越大的,風險耐受力越低,就必須用信度高的驗證方式,來降低風險(並提高說服力)。
策略驗證是策略生命週期中容易被忽略的最重要一步,能夠有效去蕪存菁,降低風險,提高成功率,並且一旦進入了決策流程中,便能夠持續發生,不再是憑直覺、憑運氣,能夠有意識且不斷地篩選掉不好的策略,找到成功的策略,搭配精準執行,將能夠持續累積大大小小的成功,帶來無與倫比的成長與影響力。
Sincerely,
政祥 👋